为您分析养殖设备塞盘料线的发展历程
养殖设备塞盘料线的发展历程
养猪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猪年存栏量、年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前位。这其中工厂(factory)化养猪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学者、技术人员对我国工厂化养猪,从养猪工艺、技术到养猪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至今还未见论述我国工厂化养猪发展历程的文献,文章欲弥补这一空白,为我国工厂化养猪做出一点微力,现将我国工厂化养猪的发展历程介绍如下。
1萌芽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机械(Mechanics)化养猪为标志工厂化养猪是采用工厂化养猪工艺的养猪生产,其特点是实行全进全出和流水式生产工艺。工厂化养猪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到20世纪70年代才建立起工厂化养猪的初始形式—机械化养猪。
1975年,在邓小平副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时,要求在大中城市、工矿区建设一批机械化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以逐步(step by step)解决城市和工矿区对畜禽产品的需求。这是我国建立集约化、工厂化畜禽产业和生产(Produce)体系的开端。同年9月16日,中共《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对旨出: ;大城市要尽快办一些机械化、半机械化养猪场……所需的资金、物资列入计划 ;。由于政策的支持,北京在1976年建立了第 一座大型万头机械化养猪场—北京红星实验猪场。
当时机械化养猪场在实际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塞盘料线每条规格为50米,铁链为20#锰电镀,塞盘塑料部分为PP,塞盘直径34MM的用于直径45MM的输料管,直径44MM的用于直径60MM的输料管由于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加上生猪收购政策不合理,猪粮比价低,产品(product)成本高,有些猪场相继停产或转产,较后维持下来的只有广东白云山机械化猪场、四会下联办畜牧场,湖南君山农场机械化万头猪场,上海青东农场东风机械化猪场,北京东郊农场苇沟猪场等十几家。虽然机械化养猪有自身的缺点,但为我国工厂(factory)化养猪做了前期的准备和铺垫。用朱尚雄先生的话说就是: ;这些猪场虽然机械化程度不高,但其生产(Produce)工艺性质已具工厂化养猪雏型。它们代表了我国工厂化养猪的萌芽。养猪设备在养猪处于低潮时坚持多年,为工厂化养猪的发展培养了技术力量,积累了生产经验,做出了贡献。 ;
2初期,20世纪80年代曲折发展
2.1引进工厂化养猪设备(equipment)
由于广东省地处沿海又是改革(Reformation)开放较早的地区,同时临近香港等地,有地理上的优点,所以工厂化养猪先在广东省积推行,广东省起着先导的作用,然后逐步向内地各省发展。养殖自动伺喂料线系统又称自动喂料系统,料线一般用于鸡场、猪场、鸭场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鸡用料线、养殖设备塞盘料线、鸭用料线。其中鸡用料线的使用实现自动化养鸡,降低养鸡户的工作压力,方便了养殖户,提高了养殖效益1980年,广东省华侨企业与香港春明有限公司(菲律宾资本)在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合资经营畜牧有限公司,是国内第 一家中外合营养猪企业。该企业全部采用美国三德畜牧设备(equipment)有限公司制造的养猪设备,每年生产商品猪8万头。1984年,广东畜牧发展总公司与美国三德畜牧设备有限公司、香港保运有限公司(菲律宾资本)合资经营广三维护猪有限公司,在广州宝安县建立了13条万头养猪生产线。之后,又有中泰、中奥合营养猪企业陆续兴办。这些中外合营养猪企业的出现和养猪全套设备、技术的引进,比较标准地实行了工厂化养猪作业,为我国工厂化养猪起了示范作用。
2.2外向型养猪企业的建立
外向型养猪场的建立促进了工厂(factory)化养猪场的发展。由于供应香港活猪价格较高,出口(Exit)取得了实惠,激发了各地区兴办外向型猪场的积性。广东省由于地理上的优点率先大办外向型猪场。1986年,广东省已有年产商品猪3000头以上规模的猪场82个,万头以上规模的猪场38个。外向型猪场因为参与香港市场竞争,需要采用自动化生产手段,提高产品竞争力,所以基本都实行了工厂化养猪。同时,有10多个省市多个系统承担活猪供应香港任务,这些省市自治区都积发展外向型猪场,新建工厂化猪场,改建、扩建旧猪场。外向型猪场将传统养猪向工厂化养猪转移,外向型猪场的崛起是工厂化猪场崛起的推进器。
2.3机械化养猪协会的成立
1980年,成立了我国农机学会机械(Mechanics)化养猪协会。协会对团结工厂化养猪工作者,钻研工厂化养猪技术,开展国内和学术交流,坚持和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机械化养猪协会致力于工厂化养猪的发展,为我国工厂化养猪的发展做了不懈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
3.1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
为扭转肉、蛋等副食品供应不足的局面,要求每个大城市都要建立自己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进行企业化生产。这项战略措施是大办猪场的催化剂,为工厂化养猪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些工厂化猪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建成万头猪场5个,年产商品猪1500头的猪场已有1260个投产;上海市新建万头猪场2个、扩建3个,年产商品猪5000头的猪场新建3个、扩建5个,年产商品猪1500头和3000头的猪场新建115个、扩建175个。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省市都已建场。
3.2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供需矛盾,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均衡,决定除合理引导消费外,还努力发展生产,逐步(step by step)提高供给水平。1988年5月9日,农业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发展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简称 ;菜篮子工程 ;)的建议》。1989年是组织实施 ;菜篮子工程 ;的第 一年,这项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到1988年广东省已建成年产商品猪1万头或2万头的生产线23条;北京自1987年提出自动化规模养猪以来,到1989年已建成年产商品猪1500头的规模化猪场700个,年产商品猪3000一10000头的工厂(factory)化养猪生产线7条。
3.3养猪队伍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养猪队伍发展迅速,遍布各地,且其规模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和调整,其中养猪规模较大的已实行了工厂化养猪方式,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以广东省为例,1986年,饲养50~60头母猪及饲养几百头到几千头商品猪的已达35663户,其中一部分有的养猪已实行了工厂化的养猪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放缓发展和反思工厂(factory)化养猪
由于工厂(factory)化养猪的污染、技术、资金和收益等问题已成了制约养猪业发展的大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工厂化养猪,甚至提出各种质疑,工厂化养猪是否是较好的养猪方式,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等等,并且这些问题随着工厂化养猪的发展愈演愈烈。
4.1环境污染问题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动物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近些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养猪生产(Produce)的集约化程度越高,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对环境的威肋、也就越大。猪粪便及生产污水的污染,决不仅仅是恶臭对空气环境的污染,氮、磷等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同时还涉及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通过粪便进一步传播和蔓延的危险。
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这样的代价太大。养殖设备塞盘料线母猪定量杯是通过控制被灌容器中液位的高度以达到定量灌装。每次灌装的液料容积等于一定高度的瓶子内腔容积,故也称它为“以瓶定量”。后定量桶一般多用于养猪设备母猪自动供料系统中。由于母猪的采食量是需要根据母猪的膘情、身体状态等来调整的虽然这样的教训(Lesson)已经给了我们经验,但我们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相反我们却在明知故犯。如广东省在引进美国百万美元(USD)设备时,为了节省资金竟将价值60万美元的猪粪处理设备省略。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所以今后要警戒这个问题。
4.2工厂化养猪的技术问题
由于猪舍的封闭和密集饲养,猪很少晒到阳光,活动减少,不和泥土接触,对的抵抗力降低,对矿物质和维生素(vitamin)的需求增加,这些都使猪易患。猪群庞大,猪只密集,传染病具有很大的流行(Prevalent)潜力(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病原一旦侵入,则呈现高速繁殖,急剧散播,并引起疫病爆发。控制不好对养猪企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一些地区盲目(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地追求机械化,不了解工厂化与机械化的区别,其实机械化只是工厂化的一个方面。机械化是不能与工厂化作为一个概念等同起来的,不能说没有高度机械化,工厂化就化不起来。机械化由于机械使用和维修困难,有些设备又不能配套,投资大、折旧负担大、成本高、损耗多,所以成了企业的负担,且影响生产(Produce)。各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工厂化的程度。场址的选择和规划也需要慎重考虑(consider),有些猪场建场时规划不够导致后来拆迁,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4.3工厂化养猪的规模
工厂化养猪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有的猪场规模过大,致使应对市场变化时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现在讨论养猪规模的文章也很多,但较终还是没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数字,较被大家认可的是5000一10000头,认为这个数字经济效益(benefit)好些。
4.4经济效益(Economic performance)
养猪收益近些年波动很大,有些猪场利润低,有的亏本太多不得不宣布破产。而工厂化养猪需要的资金又多,1个2000头的工厂化猪场需资金约200万元,万头猪场需资金800一1000万元,这样数额巨大的资金是一般养猪难以承受的,这也是制约工厂化猪场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文链接:
/content/?676.html
相关文章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0-04-25 16:59:16【打印此页】